德国魏玛公园_歌德魏玛公园

tamoadmin 0
  1. 歌德是什么人?
  2. 魏玛宫廷的由来
  3. 歌德的详细资料
  4. 怎样鉴赏《歌德谈话录》一书?
  5. 德国文学史上古典时期两位典型的文学家
  6. 请求帮助

问题一:歌德说,人们凭着聪明创造了很多很多界限,最终用爱把它推倒什么意思啊? 爱能诋毁一切,也能救赎自己的内心

问题二:怎样理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从字面上来看,荣格似乎把“歌德”看着“歌德的意识”,而《浮士德》是一本书,他理解为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是基本理论,所以似乎有点犯了机械唯物辨证的错。因为“歌德的意识”还是由歌德的大脑所反映的,而歌德的大脑则是物质,《浮士德》虽然是本书,但是他是作者歌德意识的一种反映,因此,物质本原论还是没有改变的。

进一步的思考,荣格也有可能理解为,《浮士德》所创造的“歌德”是一位为我们所知的“歌德”。而“歌德”创造了《浮士德》之前的“歌德”,是不为我们所知的。荣格在这里可能把“歌德”理解为体现出“人生价值的歌德”,所以没让《浮士德》面世之前的“歌德”是没有体现出人生价值的歌德,正是因为《浮士德》的面世才歌德的人生价值体现出来,才为世人所知。所以“《浮士德》创造了歌德”的潜台词可能是“《浮士德》创造了为世人所知的、体现出其人生价值的歌德”。

德国魏玛公园_歌德魏玛公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歌德创造了《浮士德》”里的“歌德”是“默默无闻的歌德”

问题三:歌德说:“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这句话说明 [ ] A.人生的价值 C

问题四:歌德说的“人类凭着自己聪明的眼睛,把文化划分成很多界限”后面是什么? “人类凭着聪明,划出了一道道界限,最后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余秋雨在《从何处走向***》引用过。

问题五:歌德是什么人? 歌德

一.歌德其人其事

1.

Joharl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一1832年

歌德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布,家境富裕,从小受文学熏陶,然而兴趣却是多方面的;他除了有诗歌、戏剧和***等创作外,还是一位科学家,在解剖学和植物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写作上。

1774年,歌德的浪漫***〈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轰动了文坛,他也因此名闻欧洲的文学界。歌德最著名的作品是〈浮士德〉,还是一部颇富哲学意味的诗剧,描写一个屡遭挫折,但仍然坚信正义和善良的人的故事。〈浮士德〉分成上、下两部,从构思到完成,前后共经历六十年。诗剧反映的是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的伟大精神。也由于此书,奠定了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歌德的家里有一个小巧精美的图书室。有一次,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诗集,刚要读,就被父亲夺走了。父亲对他说:「这是『禁诗』」,不许你读。以后,我叫你读甚么,你就读甚么,一切都要按照规矩去做。」

一天上午,歌德趁爸爸不注意,偷偷溜进图书室,拿起那本「禁诗」读起来,他不但自己读,而且叫他的妹妹也读了。他扮演诗中的魔鬼,他的妹妹扮演别的角色,两人又背又读,专心极了。当时他们的父亲正在理发。歌德背得起劲,声音由低变高,忘了父亲在那里;他的妹妹大呼大叫,走上前将扮演魔鬼的哥哥一把抓住。吓得理发匠打翻了面盆,扣到了父亲身上。偷读「禁诗」的秘密被拆穿了,歌德、受了一顿训斥,可是感到很高兴。

魏玛公园里,歌德正在一条狭窄得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径上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把他所有作品都贬得一钱不值的批评家。两人都站住了,那位批评家傲慢地说:「对一个傻子,我绝不让路!」

「我却相反。」歌德、微笑着站到一边。

2.关于歌德

刘自立

笔者前几年参加在昆明举办的歌德诞辰250周年学术研讨会,有幸亲聆中外学者畅叙有关歌德研究的最近成果,虽为门外汉,但仍不失思想上的波动。歌德现象,乘承德国人理性思维的传统,以追求庞大的思想体系为能事,以期解决人类(起码是欧洲)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当然,这种生存的内涵,多指文化上的生存与发展。就歌德与发展的体系而言,有学者指出其基点概括为三维世界,即神、人、魔。一般而言,人之存在,若依据神的旨意,通过奋斗,即可达于天堂;反之,若合流于魔,堕落于感官*乐,即会沦于地狱。因此,人间的事,不可贪恋于感性之阶段,必有一番柏拉图式的超越,也就是说,必然有精神层次的归属。

可是,这种类似黑格尔式的“螺旋上升”,每每放弃对于人之主体性的追求,而达于“绝对精神”,就其阶段论而言,人,或可以非人之超越――实在是一种桎梏――方可达于异化(虽然,黑格尔是称其为异化之扬弃的)。仅就人本身的位置而言,浮士德的人性,其实恰恰在于他的“善、恶”并包。“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道出了人类存在之繁复矛盾的性质。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论,到了现代、后现代哲学里,已可去掉合题,从黑格尔的哲学在以后的“实践”中被检验的情况来看,“合题”之出现,往往不是“扬弃”,而是“斗争”!这样一种斗争造成了违背黑氏所谓客观唯心论的本质,而达于“主观”的意志。因此,以后的哲学家,往往对黑氏的“斗争”哲学,报以疑惑与反对的态度。人本主义即人文主义之回归,以德语哲学的脉络而言,已属主流。加之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已说明,先验规定之“绝对”精神的虚妄。人的生活道路,也就是他自己的选择――被选择,构成了生活与生命中的本质。类似这种主体体验,尚包括在其它现代哲学家的主张中,如克尔凯郭尔,雅斯贝斯等。......>>

问题六:歌德提过什么艺术思想 我曾经看过浮士德三遍 首先很佩服歌德的精神 也佩服他长篇诗剧的语言魅力我觉得浮士德一开始不可以对事物有所满足,一旦他说出“停留一会吧”这样的话,他就会堕入地狱。那么他这种精神是在于对事物永不满足,对真理知识美德的无限追求,要不断突破自我,超越极限,这与诗剧开篇讲述浮士德是一名博学多才受人敬仰的博士。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那么开头说与魔鬼打赌,也是变现出人们侧面对浮士德这种精神的猜忌与怀疑,人不可能一度去突破,去创造,也会存在许许多多的贪欲,这种精神不似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 都是成为真理和信仰的。所以引发出辩证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浮士德精神,浮士德难题,亦或是现在的浮学所关注的领域。这种辩证的思想在于肯定与否定,在于善恶之间,灵魂与肉体是难以共同驾驭的,灵魂的高尚依附不上肉体的贞洁,自然欲望和道德观念,个人私念和社会责任难以共同实现的矛盾,所以伟大的揭示出此类人类值得关注的问题,并通过这来不断不完善自我,去追求灵魂与现实的双赢。这给当时欧洲的社会指明了方向与道路。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见解,希望对您在理解上有所帮助,谢谢!

歌德是什么人?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伟大诗人歌德的生平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德国文学史上的泰斗,被恩格斯推崇为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歌德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知识广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造型艺术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为人类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他8岁就能阅读德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多种文字的书籍,14岁开始写剧本,25岁发表了后来风靡全球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他完成这部***,仅用了4个星期的时间。人们称歌德是个天才,事实上,歌德的才能并不是天生就有,他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靠他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和本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哥德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名门。父亲家资殷厚,作过***顾问。母亲是法兰克福终身***的女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从16岁起,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可是他对法律没有兴趣,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上倒是花费了更多的精力。他早期的创作尝试,明显地受到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但就在他走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出现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对于接受法国革命思想来说有近水楼台之便。70年代,这里成为启蒙运动的德国支流———“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在这里,歌德受到了卢梭、斯宾诺莎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尔,是他把歌德引导到荷马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之中,引导到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和学习之中,使这位正在觉醒的天才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写下了诸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

1771年,歌德以法学博士的学位结束了大学生涯,回到法兰克福实习法律业务。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先后完成了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少年维持之烦恼》。前者表现了激昂的反封建的斗志,对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自由充满憧憬之情,后者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的青年维特,虽然热情奔放,向往自然,渴望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市民社会的自私庸俗、贵族阶级的歧视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压制和挑剔,使他无所作为,深感孤独寂寞。而他视之为人的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的化身,并寄以全部热情和无限崇拜的绿蒂,竟也逃脱不了平庸之气,顺从封建礼俗而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爱情。这一切都使维持深感自己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在无限的感伤、愤懑和绝望之中,他割断了自己的血管,以***的方式与那个“周围一切都是黑暗,没有希望,没有安慰,没有前途”的`世界彻底决裂了。这位青衫黄裤的少年,他的思想和情绪正是当时一代青年的思想情绪的最为准确的体现,故而***一出,顿时激起了巨大的共鸣,一股“维特热”在广大青少年中迅速地蔓延,从维特的服饰到维特的***,一时间摹仿成风,以至为了杜绝不良后果,作家不得不在再版时加上一节序诗,劝青年们“做堂堂男子而不步维特后尘”。这部书信体***使无数人爱不释手,就连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7遍。恩格斯说它绝不是“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这两部作品为歌***得了德国和全欧的声誉,使他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

1775年11月,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枢密顾问官、军事长官,主持过税务署,等等。1786年9月,他开始为期数年的意大利之游,这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10年时间里,他们在创作上互相帮助,各自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创作了他的毕生巨著《浮士德》。两位文学巨人10年的相处与合作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了高峰,并使魏玛这座小小的公园都城一跃成为当时德国与欧洲的文化中心。

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当歌德于1831年最终完成此书时,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主要的事业已经完成”,“我以后的生命我可以当作是纯粹的赐予了。我是否做什么或将做什么现在已经完全无所谓了”。《浮士德》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进取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届百岁、双目失明时,仍然认为,人生应当“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优秀传统的反映。

辉煌时期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萨克森-魏玛-埃森纳赫公国(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他在大公送给他的带花园的房子(歌德屋)中住了六年,并按照公园的规格亲自设计和建设了房子周围的花园。他也在图林根(Thüringen)的伊姆河(dieIlm)边的自然风景公园的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希望上帝使我成为园丁或实验员,这样我该多幸福啊。”

他认识了贵族妇女夏洛特·冯·施泰因。他们保持了一段十年之久的亲密关系。

17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他接受比他年轻8岁的大公卡尔·奥古斯特的让他在微型小国魏玛任职的建议是为了进行政治上的改革。在议会中歌德的职权越来越大。政治——即使在他不再担任公务之后——一直是他关注的领域。

这一年他开始进行深入的自然科学研究。

1780年6月23日,他成为魏玛共济会分会:阿玛利亚(Amalia)分会的学员,1781年6月23日,歌德成为正式会员,1782年4月2日升任会长。在他升迁的几周后,阿玛利亚分会不得不停止工作,因为当时共济会的活动遇到了敌对情绪。

1782年大公把一所妇女广场(Frauen plan)边的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被送给了歌德。在这里歌德一直居住到去世。妇女广场边的花园也是诗人自己建设的。(1885年,歌德的最后一名孙辈后代和继承人去世后,这所妇女广场边的房子就被宣布为国家博物馆。二战后这所房子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园艺师、作家卡尔·福斯特(Karl Foester)来到魏玛并重新建设了花园。)

1777年歌德进行了第一次哈尔茨山之旅。12月10日,他登上了布罗肯山(der Brocken),这被认为是首次冬季攀登此峰的行动。1783年他进行了第二次哈尔茨山之旅。此后的1784年他进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哈尔茨山旅行。

众所周知,歌德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家、戏剧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而且涉猎的学科很多:他从事研究的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

1784年歌德在人类的颅骨旁发现了颚间骨。虽然法国科学家魏克·达苏在此之前四年就已经发现,但歌德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歌德还是一位画家,更准确地说,是一位有相当造诣的画家。歌德的天性极其活跃,他的求知欲非常强盛。他把他的精神触角伸向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认识外部世界的所有手段。他的智慧、他的勤奋,他那深邃的目光、他那敏锐的感官,以及他长达82个春秋的高寿,使他在不同领域里——首要是在文学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绘画艺术上,并几乎一直热情地进行实践,画了2700幅之多,这其中绝大多数是风景画,也包括他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绘下的画图以及他对人体进行的临摹等。

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陆续完成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在魏玛,只有他亲密的侍从兼秘书赛德尔(Philipp Seidel)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地。在意大利,歌德自称“菲利普·米勒”(Filippo Miller)。他给家里写的第一批信件没有署明日期。到了罗马,歌德才向亲友报告了自己真实的决定和打算:他要在意大利呆相当长的时间。

歌德在《意大利游记》中描述了他的意大利之旅。1786年他在罗马结识了画家缇士拜恩,1787年他同缇士拜恩和其他人到那不勒斯旅行。同年缇士拜恩的著名油画“歌德在意大利”诞生了,画中描绘了在罗马的丘陵地带的旅人歌德。歌德也在那里认识了安格莉卡·考夫曼。

晚年

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的晚年,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发过革命掀起了全欧洲性的革命***,先进国家的工业革命突飞猛进,工人运动已经兴起,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广泛流传,浪漫主义文***动遍及全欧。这些情况促使歌德的眼光突破德国的狭隘世界,更多地注意到全欧洲、甚至世界的变化,更多地接受社会新思潮。这些都有助于他克服前一时期思想上的狭隘性。大约从40岁起,歌德的身体就变得僵硬和难以行动。他受到严重的椎间盘损伤和多根胸椎变形之苦。

1795年他开始了与席勒的友谊。席勒最初是作为历史学教授来到耶拿的。他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1805年席勒去世。

1798年歌德写下了哀歌“植物的变形”。

席勒去世后一年,歌德和克里斯蒂安娜·福尔皮乌斯结了婚。歌德从1789年起与她同居,两人生有一子:奥古斯特。

在埃尔富特(Erfurt)召开诸侯大会之际,拿破仑一世接见了歌德,并授予他荣誉军团勋章。

从1813年10月始,歌德把兴趣集中到了遥远的中国。他先后在图书馆借阅了10多种有关中国的书籍。其中有中国游记和中国哲学方面的著作。他通过英法文译本读了一些中国***和诗歌,如《好逑传》、《玉娇梨》、《花笺记》、《今古奇观》等。他—直想把《好逑传》,写成一部长诗;读过《赵氏孤儿》之后,受到启发,他又***写一部戏剧。1827年至1829年间,他便写了14首题名为《中德四季晨昏吟咏》的抒情诗,抒发了他对东方古国的憧憬。通过接触中国的文学作品,歌德从中看到人类共同的东西。他在同助手爱克曼的谈话中阐述了他对中国的理解:“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样;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更合乎道德……”他从中国文学谈到德国文学与法国文学,进而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全新概念。他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使它早日来临。”值得一提的是,20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以另一思路也提出了“世界文学”这—概念。

1814年歌德到莱茵河和美因河地区旅行。1817年他开始写作“我的植物学研究的历史”,创办“谈自然科学,特别是形态学”杂志(直到1824年)。结成和矿物学家、植物学家施坦博格和音乐家菜尔特的友谊。

1832年3月22日11点半,星期四,歌德病逝。他的临终遗言是:“给我更多的灯吧!”这体现了他作为大文豪的乐观精神。3月26日葬于诸侯墓地。

魏玛宫廷的由来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帮助·信息,又译瞿提,生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亦作G?the([?g?t?]),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

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法兰克福,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

为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一名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七,次于第六伟大的音乐家巴哈。

扩展资料:

歌德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晚期作品有《植物的螺旋形倾向》(1831),在这部作品中,歌德指出:生物倾向于发展成螺旋形。

***如更多地关注歌德的科学方法,即自然研究的基础,而不是单一的研究成果,就会发现,他的科学方法跟浪漫主义的自然哲学不同。

他的方法,是经验主义的(而非抽象推论的),跟实证论的经验主义不同,它并不把人当成外在的观察者,而是把人当成观察对象内部的,从属于观察对象的对象来对待。

歌德的一个特点是,将已经开头的作品搁置几年,有时是数十年之久,将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重大的修改,将一些完成了的作品压下很长时间才付印。

完成一张以时间为顺序的作品列表很难,因为加工作品的时间段经常不明确,而首印的年份又和歌德的创作过程并不一致。

百度百科-歌德

歌德的详细资料

魏玛有着22所历史建筑和文学纪念馆、德国国家剧院、魏玛古典主义基金会和每年举办的文化节,是“德国象征之地”,这些象征包括了约翰·沃尔夫冈·歌德的工作场所、包豪斯大学、 魏玛

“弗兰茨·李斯特”音乐学院和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纪念馆。 就像雅典曾是欧洲文化的心脏一样,魏玛也有过作为德国文化中心的辉煌时代。两位文坛巨擘歌德和席勒曾在这里创作出不朽的文学作品,李斯特等世界闻名的艺术家也曾在这里生活。魏玛代表着古典文化的传统,被人们赞誉为德国的雅典。魏玛位于图林根州府以东20公里,人口6万,是座风景优美、古色古香的城市。它依偎在埃特斯山的怀抱中,清澈的伊尔姆河水从身边静静的流过,掩映在树木花丛中的中世纪建筑物,以及富有田园诗风味的公园,还有矗立在公园和街头的雕像,都给魏玛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曾说过,魏玛不是一座有公园的城市,而一座有城市的公园。

编辑本段历史

当然,魏玛的魅力更在于它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公元***5年,皇帝奥托二世 魏玛

在这里大会诸侯,使这座千年古城首次载入史册。从1547年起,魏玛成为萨克森-魏玛公国(后为大公国)的京城。城里的故宫和郊区的贝尔维德雷宫及梯夫特宫就是当年留下的宫邸。这个诸侯国小国寡民,无力争雄,于是历代邦君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艺术方面。公爵卡尔·奥古斯特(1758-1828)特意邀请在文坛初露才华的歌德来担任大臣。1775年年仅26岁的歌德来到魏玛,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32年逝世。他的非凡才华,为魏玛开创了第一个文化上的黄金时代。歌德不少千古传世的作品都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巨著《浮士德》也完成于魏玛。更有爱克曼与歌德在魏玛长达10年的友谊和完成在魏玛的《歌德谈话录》。诗人和剧作家席勒也两度在魏玛生活,并在这里写了剧本《威廉·退尔》。此剧歌颂了瑞士***式的自由英雄,鼓舞了人民反抗专制的斗争意志。然而受到奥古斯特公爵资助的不仅有歌德和席勒。***家兼莎士比亚蓍作翻译家维兰德(1733-1813)从1772年起到去世一直生活在魏玛。从1776年起德国启蒙运动最有名的理论家赫尔德(1744-1803)也住在这里。他的思想强烈地影响了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动。那时的魏玛群星灿烂,堪称德国的精神首都。1708年到1717年,音乐家巴赫在这里创作了他的一些著名作品。马丁·路德的朋友和肖像画家克拉纳赫(1472-1553)在魏玛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时光。他的旧居至今仍在。市教堂内的祭坛画就是他的作品。还有著名德国哲学家尼***,1900年死于魏玛……这些也都是魏玛文化史上的大事。

怎样鉴赏《歌德谈话录》一书?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个阶段,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无须多言,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都特别喜欢他的著作外,列宁在流放时携带的仅有的两部文学作品中,就有一部是《浮士德》。哲学家谢林说:“歌德活着的时候,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仟的、不是一贫如洗的,尽管它虚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的和坚强的。”

1749年歌德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父亲约翰·卡斯帕尔·歌德是***顾问、法律博士,母亲是当时法兰克福***泰克斯托尔的女儿。童年的歌德已显出惊人的理解力。8岁时,他把文科中学最高学年的拉丁文练习题译成德文,并开始学习法语、英语、意大利语以及希伯来语。10岁时他广读伊索、荷马等人的作品,11岁时又博览拉辛和莫里哀的名著。1765年8月,在父亲的坚持下,歌德违背自己学习古典文学的意愿,到莱比锡学习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继续完成学业。歌德的写作生涯是从10岁开始的。1774年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775年11月,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枢密顾问官、军事长官,主持过税务署,等等。1786年9月,他开始为期数年的意大利之游,这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10年时间里,他们在创作上互相帮助,各自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创作了他的毕生巨著《浮士德》。两位文学巨人10年的相处与合作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了高峰,并使魏玛这座小小的公园都城一跃成为当时德国与欧洲的文化中心。

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立即轰动了全德和全欧,它表现了觉醒的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在当时封建社会环境里的精神苦闷。***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因此进步人士对之欢呼喝彩。这部书信体***使多少人爱不释手,就连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七遍。恩格斯说它绝不是“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土德》则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堪与荷马的史诗、莎土比亚的戏剧媲美的伟大诗篇。当歌德于1831年最终完成此书时,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主要的事业已经完成”,“我以后的生命我可以当做是纯粹的赐予了。我是否做什么或将做什么现在已经完全无所谓了。”《浮士德》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进取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届百岁、双目失明时,仍然认为,人生应当“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优秀传统的反映。

歌德一生的恋爱生活丰富而曲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1775年,他在法兰克福与16岁的莉莉·斯温曼订婚,使他度过一段“一生中最激动、最幸福的时光”,但终因家长反对,两人未能结成连理。1806年10月,经过多次恋爱挫折之后,歌德与克里斯蒂涅结婚,10年后妻子先他去世。歌德在晚年又经历了一次***式的爱情—74岁时爱上了19岁的莱维佐夫。社会舆论的反对,使他的最后一次爱情遭到失败。歌德生活的最后20年是相对平静的,他竭尽全力从事创作和自然科学研究。这位文学伟人在完成他的巨著《浮土德》的第二部后,于1832年3月22日与世长辞。

歌德生平年谱

1749年 生於德国梅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

1756年 7岁 父亲严格监督下,培养多方面才华。接受拉丁语、法语、义大利语、英语、希伯来语等多国语言,以及绘画、音乐、剑术与马术多方面教育,培养多方面的才华。

1763年 14岁 与葛蕾卿相恋,为期两年的初恋。

1765年 16岁 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

1768年 19岁 因病返乡,醉心诗画,并培养了泛神论式的宗教感情。

1769年 20岁 处女诗集『新歌集』付梓。

1770年 21岁 进入史特拉斯堡大学攻读法学。德国文坛掀起狂飙运动,开启歌德对自然、荷马、莎士比亚、圣经、民谣等的醉心。并与牧师之女佛莉德莉克?布里安相恋。

1771年 22岁 取得法学位,返回法兰克福。完成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历史剧『格兹?芬?贝里兴根』。

1772年 23岁 至帝国***院研修法律,逗留威兹拉尔。在此相遇夏绿蒂并深深爱恋,但绿蒂已经订婚,强忍激烈的思慕之情离开,构筑『少年维特的烦恼』张本,以发抒自己的情感。

1773年 24岁 对歌德而言这是个寂寞的一年,夏绿蒂结婚,最亲爱的妹妹珂内丽雅也结婚了。『格兹?芬?贝里兴根』出版,『浮士德』起稿。

1774年 25岁『少年维特的烦恼』出版,震撼世界文坛,跻身文坛名家之列。完成戏曲『克拉维哥』,会晤威玛公国的两位王子,彼此留下良好的印象,为往后前往威玛留下伏笔。

1775年 26岁 与伊丽莎白?谢尼曼相恋订婚,遂后却因故解除婚约,於是接受威玛大公的邀请,前往威玛,担任政务,后又因经办矿山工作,钻研地质学、矿物学、植物学、骨骼学、解剖学的研究,而威玛也成为终身安居之所。此时完成歌唱剧『艾尔文与爱弥丽』、戏曲『司第拉』。

1776年 27岁 爱上年长七岁的史坦茵夫人,这次恋情长达十二年之久。著作『司第拉』出版并完成戏曲『兄妹』。

1782年 33岁 父殁,受勋列为贵族,任内务长官,政务繁忙但仍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尤其倾力自然科学,并有多部作品出版。

1786年 37岁 赴义大利之旅,续写『浮士德』。

1788年 39岁 返回威玛,与史坦茵夫人赋别,再次执笔写抒情诗。与诗人席勒初逢,成为挚友,使歌德的文笔活动更具活力,以因此增加创作作品的类型。

1789年 40岁 长子奥古斯都诞生,完成戏曲『达梭』,此时亦爆发法国大革命。

1801年 52岁 患丹毒,愈后重生。续写『浮士德』。

1806年 57岁 与克丽斯汀结婚。神圣罗马帝国瓦解,拿破仑攻略威玛。

1808年 59岁 拿破仑在埃菲召见诸侯,歌德亦蒙召见,并对其崇敬甚深地说『这才是一个人』。

1816年 67岁 妻克丽斯汀殁,但歌德精神视野亦增,身心丝毫未因年龄而消退。

1819年 70岁 续写了六年的东洋风格的诗篇,辑成『西东诗集』出版。

1823年 74岁 因心脏病往马伦巴疗养,认识十七岁少女乌丽克,求婚被拒,因此写下抒情诗之巨构『马伦巴悲歌』。

1830年 81岁 子奥古斯都殁。

1831年 82岁 完成历时五十八年的伟大巨著『浮士德』。

1832年 83岁 歌德偶染感冒,卧病数日后安详地逝世。

德国文学史上古典时期两位典型的文学家

歌德谈话录虽然是一本谈话片断的辑录,但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就谈话而记录谈话。在书中我们首先得到的是一个完整的亲切的文化巨人的形象,然后才是这位伟大的诗人看世界的眼光和思想,因为作者并没有做一个古板的记录员,而是充分加入了文学的写作笔法。

作者之所以能够给我们一个血肉丰满的歌德形象,还在于他特别注意了一些细节的描写和交代。如:“今晚在歌德家里,只有我和他在一起。我们东拉西扯的闲聊,喝了一瓶酒。我们谈到法国戏剧和德国戏剧的对比。”再比如:“傍晚时歌德邀请我陪他坐马车出去溜达一下。我们走的路穿过魏玛上区的山冈,可以眺望西边的公园。树已开花,白桦的叶子已经长满了,芳草如茵,夕阳的光辉罩在上面。我们找到带有画意的树丛,留恋不舍。”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中,作者和歌德谈起了绘画和宗教。而歌德谈到兴起的时候,“站起来在室内走来走去,我遵照他的意思仍在桌旁凳上坐着。他在炉旁站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又走到我身边来,把手指按在嘴唇向我说……”这段描写中动作、语言、神态都刻画得丝丝入扣。

请求帮助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个阶段,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无须多言,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都特别喜欢他的著作外,列宁在流放时携带的仅有的两部文学作品中,就有一部是《浮士德》。哲学家谢林说:“歌德活着的时候,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仟的、不是一贫如洗的,尽管它虚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的和坚强的。”1774年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775年11月,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枢密顾问官、军事长官,主持过税务署,等等。1786年9月,他开始为期数年的意大利之游,这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10年时间里,他们在创作上互相帮助,各自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创作了他的毕生巨著《浮士德》。两位文学巨人10年的相处与合作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了高峰,并使魏玛这座小小的公园都城一跃成为当时德国与欧洲的文化中心。 弗里德里希·席勒是德国18世纪的伟大诗人和文学家。他既是狂飙突进运动的巨星,又是古典派文学的领袖,他和歌德一起把德国18世纪文学推向高峰,为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781年,他创作的剧本《强盗》出版了。他把自己对封建专制的仇恨全部倾注在这部作品里。剧中主人公是一个有理想的纯洁青年,为腐朽的社***迫,加入了强盗队伍,杀富济贫。这个剧本一上演,就象干柴上的一把火。点燃了人民反抗暴政的***,立刻引起整个社会的轰动。恩格斯曾称赞《强盗》“歌颂了一个向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 1782年,席勒由于不堪忍受公爵的压迫,逃离了斯图加特。从此,他往来于曼海水和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一带,担任剧院的编剧。这期间,他完成了描写16世纪意大利封建势力和新兴资产阶级矛盾的《斐哀斯柯》和他青年时代最杰出的作品《阴谋与爱情》。《阴谋与爱情》直接取材于德国现实,它通过平民少女与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愤怒抨击了德国贵族的专横残暴与荒****,是一部反封建反专制的杰作。恩格斯称它“是第一部德国的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席勒还创作了《唐·卡洛斯》、《威廉·退尔》、《华伦斯坦》等十几部剧本和许多不朽的诗篇。席勒的一生都在与贫困和疾病作斗争,他经常四处流浪,身无分文,但对生活和未来却充满信心。1785年,他发表了名诗《欢乐颂》。这是一首生活的赞美诗,号召人们不分民族,团结友爱,让生气勃勃的欢乐气氛笼罩世界。这首诗后来由贝多芬谱曲作为第九交响乐的主题歌而闻名于世。1805年,席勒在魏玛逝世时,年仅46岁。

席勒,德国大诗人、戏剧家、文学理论家。与莱辛和歌德并驾齐驱,同为德国古典文学的创始人。1759年11月10日生于符腾堡公国的马尔巴赫城,父亲是个外科医生,后来在卡·欧伊根公爵军队里任小军官,母亲是一个面包师的女儿。1768年,席勒进入拉丁语学校,按照自己的爱好及父母的意愿,准备将来进神学院。但是,1773年席勒毕业时,欧伊根公爵却强迫他进了军事学院。军事学院是公爵培养奴仆的机构,沉重没有自由,席勒在这里被禁锢8年之久。

这期间,他接触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的作品,并着手秘密写剧本《强盗》。从军事学院毕业后,他到公国首都斯图加特任军医,继续创作《强盗》。1781年《强盗》出版,1782年上演,席勒为此被欧伊根公爵关禁闭两个星期。他不堪忍受公爵的压迫,于1782年逃离斯图加特。从此,席勒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1784年,他的杰出作品《阴谋与爱情》发表,1785年,他的名诗《欢乐颂》发表。1794年,他和歌德结成了亲密友谊,共同合作,推进德国的文***动。他在歌德的赞助下,花了7年时间完成了巨著《华伦斯坦》三部曲。后来又写了《奥里昂的姑娘》和《威廉·退尔》两部爱国主义剧本。这些作品情节紧张,充满对昔日动荡不安的社会的关注和反对战争、抵御外敌、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他的抒情诗充满崇高的***,而为了达到这种理想,他创立了“审美教育”的理论,作为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的指南。

1805年,席勒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希勒是一篮球明星,楼主要找的应该是席勒.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749~1832)

作者简介:

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1786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但没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马克思)。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短篇***、教育***、书信体***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威廉?迈斯特》(1775~1828)。《少年维持之烦恼》写一个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跟鄙俗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爱情上更遭封建势力摧残打击的少年维特愤而***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亨有世界声音。《浮土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把浮士德写成一个不断追求、进取的理想人物;把他的知识、爱情、政治、艺术、副业等五***展阶段,都写成以封建政体***、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灭和“理性王国”蓝图之虚妄为主体内容的悲剧阶段;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作品也因而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

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迈斯特》分《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两部,内容写主人公走出家门寻求人生意义的故事,肯定实践的重要意义,认定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以专业技能力社会造福。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即由郭沫若译成中文。他的《浮士德》、《赫尔曼与窦绿苔》等作品现己有了中文译本。

贝多芬相关资料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惨遭鞭笞的童年声声疼~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於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挣脱束缚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

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后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著热情的火山~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

由於「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后,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乐声飞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因而确定。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

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乐圣不擅人间事~

由於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

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沈,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

「第九号交响曲」的「快乐颂」合唱是***自席勒的诗「快乐颂」。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於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 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

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於宁静。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后的春雷响起了~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著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标签: #歌德

上一篇涠洲岛旅游攻略自由行大概多少钱_涠洲岛游玩攻略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