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进攻南京路线图,朱棣进攻南京路线

tamoadmin 0
  1. 靖难之役朱棣只攻破了南京,其他地方不费一兵一卒,为何天下臣服?
  2. 在明朝靖难之役中,朱棣选择绕过重兵驻守的山东直下南京,为什么他会没有遭到包围?
  3. 靖难之役之前朱棣是怎么跑出南京的,(装疯吗)
  4. 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呢?
  5. 朱允炆被朱棣围困,手握40万大军的梅殷为何不去救援?
  6. 靖难之役朱棣只攻破了南京,其他地方不费一兵一卒,为何天下臣服

鄙***为朱棣攻击进入南京要大开杀戒的原因大概是:

1,立威,消除异己,威胁骑墙派

首先,众所周知,朱棣是靠着闪电战,一路粘着李景隆的主力,一路直插到南京城下,用大刀片子直接砸开了南京皇城的宫门,所以对于南京城中,这个大明初年的权力中心的,那些对朱允炆掌权有既得利益的人,以及对封建正统观念执着的人来说,实在不能接受的,故此,朱棣的叛军一进城后,马上就是展开杀戮 ,直接了当,对南京城中的异己们,展开甄别和清除。

朱棣进攻南京路线图,朱棣进攻南京路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棣要通过立威,在第一时间,简单和高效地,让那些企图反抗的朱允炆势力旧臣们,感到近在咫尺。如长刀抵脖颈的威胁。同时朱棣进城就开始杀戮,也有以此让一些骑墙和中立的人们,再次考虑了自己立场,做出自己的选择。让自己一方的虎狼之师,再过一把杀戮,博富贵的瘾!

2,建文旧臣,没一个?好东西?,直接抹掉建文帝在朝堂上痕迹

其次,棣进城就开杀,就是有用务实的,因为这样产生的肃杀的气场,足以让很多人不寒而栗。同时,朱棣进攻南京的打着名义,就是?清君侧?,并且血洗诸大臣,就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在朱棣的?眼?中,这些建文的朝堂旧臣没有一个?好东西?,所以,他们应该被清洗掉。然后换上自己的手下,朱棣用自己的屠刀,要为自己手下的权位,杀出些位置。进而为自己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局面,开创一个先机。争取,一劳永逸地直接抹掉建文帝和支持者们,在朝堂的痕迹!

3,朱棣凶残,为了集权

再次,明朝大臣和皇帝的关系,很紧张,因为集权的原因,大臣们往往不会被皇帝当成人,所以为了集权,就是朱棣杀戮大臣的根本原因。

靖难之役朱棣只攻破了南京,其他地方不费一兵一卒,为何天下臣服?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由此爆发了一场持续四年的战争。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的燕军直逼南京城下,此时,建文帝朝内部出了大叛徒,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了朱棣,于是,京师南京城破。

《明史 本纪第四》记载: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

朱棣攻进了南京,建文帝的皇宫随即起了大火,火光冲天,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大火之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尸骸,已经不能辨认,有人说是建文帝和皇后还有太子朱文奎的尸体。

《明史 本纪第四》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同时,也有人说建文帝从皇宫中的地道逃走,后出家为僧。后来,朱棣派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当然,这种说法也令人真***难辨。

《明史 本纪第四》记载: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

从正史记载来看,建文帝被大火烧死的可能性很大,都城都被攻破了,他还能逃到哪里去?肯定插翅难飞,想都不用想,朱棣能轻易放过他吗?说不定,那场大火就是朱棣派人放的,故意烧死朱允炆及太子,朱棣好找理由即位,不然,就是篡位,名不正言不顺。

那么,值得思考的是,在朱棣的大军攻进南京之前,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不离开南京,逃到别处,保住有用之身,再号召天下兵马勤王,然后东山再起呢?

其实,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没逃离南京,跟一个人有关,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是方孝孺,可以说,是方孝孺害死了建文帝,因为,是方孝孺力劝建文帝不要离开南京,还说什么实在不行,君王死社稷之类的迂腐之言,直接断了建文帝的生路。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朱棣大军到达江北,朱允炆下诏征集各地军队,这时,方孝孺说,事情太紧迫了,派人去和燕王朱棣说,以割地作许诺,拖延几天时间,再汇集军队。于是,朱允炆听了方孝孺的话,派燕王的堂姐庆成郡主前往燕王军中,陈述割地议和的条件,但是,燕王朱棣不听。

在明朝靖难之役中,朱棣选择绕过重兵驻守的山东直下南京,为什么他会没有遭到包围?

发生在明朝的靖难之役,其实与发生在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地方藩王反抗中央朝廷的战争,只不过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失败了,明朝的靖难之役成功了,靖难之役的本质是建文帝削藩引发的,实际上还是分封制导致地方藩王势力尾大不掉引发的。

朱元璋在生前把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立为继承人,这多少让他还健在的儿子们不满,比如燕王朱棣,是朱元璋所有儿子最英勇善战,而且军功很多,又是镇守在明朝最北的边境防御蒙古的,手上有十万边防军,是藩王中势力最大的。

除了朱棣,朱元璋几乎所有的儿子都被分封为藩王,而且都有或多或少的兵权,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朱家子弟共同拱卫明朝,但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后,这些藩王的存在让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视作帝位最大的威胁。

朱允炆年轻气盛,从政经验不足,而那些镇守四方的藩王都是建文帝朱允炆叔叔辈的人物,年轻的皇帝一上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也许还没上台他就在***了,只是碍于朱元璋的存在,朱允炆的削藩没有错,但是,他的削藩太过急躁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朱允炆上台没几个月,就一口气削了掉了五个藩王,他的原则是:先弱后强。先把势力弱的藩王削掉,再对势力强的藩王动手,一年之内削掉了五个藩王,其中四个被贬为庶人,一个被逼自焚而死,朱允炆对待自己叔叔的手段一点也不弱势,而是强势和雷厉风行。

这样一来,任何一个藩王也会知道年轻的建文帝下一步会做什么了,而且这么严厉的削藩手段简直就是逼着藩王造反,被削掉的五个藩王就是榜样,不是被贬为庶人就是被逼***,没有第三条路,想想看,从王爷到平民或者罪人,如此大的人生落差,有几个王爷会心甘情愿的,所以朱棣的反抗并不奇怪。

朱允炆在削夺五个弱势的藩王,也给了朱棣准备的时间,朱棣甚至通装病和装疯以麻痹朝廷,等到朱允炆向朱棣下手时,朱棣已经有所准备,当朝廷准备派兵抓捕朱棣时,朱棣率领800勇士起兵,当即斩杀了燕王府中亲近朝廷的官兵,然后控制了整个北平城,在朝廷征发大军攻打前,朱棣还扫清了北平***忠于朝廷的城池,这个时候的朱棣已经拥兵数万。

即使如此,朱棣与朱允炆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朱棣仅有燕王封地及周边城池,而朱允炆却是正宗的大明天子,坐拥除北平及周边之外所有的地盘,真比实力的话,朱允炆的硬实力是朱棣的十倍,而且朱炆是朱元璋选定的皇帝,有着正统的名义,在名义上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但是,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以朱允炆的失败而告终,朱棣的成功除了军事上的成功,还有政治上的成功,所谓军事上的成功就是朱棣成功攻入了明朝都城南京城,而政治上的成功就是朱棣争取了很多朝廷大臣的支持,比如南京空虚很有可能就是朱允炆身边的人告诉朱棣的,然后朱棣就率军来了一次斩首行动,放弃与朝廷军队一城一池的争夺,而是选择直接攻打南京。

当朱棣大军到达南京时,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打开南京城的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朱棣没攻城就直接进入了南京城,这也就注定了朱允炆的失败,因为南京城空虚,忠于朝廷的军队都在北方与忠于燕王朱棣的军队在对峙,都没有想到朱棣敢孤军深入南京偷袭得手。

朱棣攻入南京后,朱允炆不知去向,但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成功了,朱允炆失败了,然后整个明朝天下不需要朱棣一城一池地争夺,全部臣服于朱棣,包括之前还在跟燕王军队对峙的朝廷军队也是一样,因为他们的皇帝朱允炆失败了,朱棣的战略就是擒贼先擒王的战略,朱允炆没了,自然全天下都臣服了。

那么其他地方为什么这么轻易就臣服呢?

朱棣在攻入南京前 ,真正控制的地方也就是北方一部分地区,总体控制地盘不到明朝总国土的十分之一,就算加上都城南京也是如此,即使如此,仍然天下臣服,有几个原因:

一、靖难之役的本质是叔叔与侄子争夺帝位。

虽然靖仅之役的引发是削藩,但是战争一开打,就转变为帝位之争,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朱允炆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继承人,这是老朱家的叔叔与侄子在争夺皇帝之位,这是朱家的家事,外人一般不敢插手,也不敢站队,最好的办法就是观望,然后再投靠胜利者。

为何不敢插手,也不敢站队呢?因为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朱棣和朱允炆谁是最后的胜利者,万一站错了队,那可是杀身之祸,祸及三族的重罪,所以观望是最好的选择,别说明朝的地方官了,就是朱允炆朝廷中的官员,在朱棣进南京后,都表示拥戴。

因为不拥戴的,都会被杀,比如方孝孺不愿意投靠朱棣,被诛杀十族,没有人愿意死,只能跟着投靠朱棣。

二、整个天下没有人比朱棣的实力更强了。

历经三年的靖难之役,是朱棣一战一战打出来的,朱棣的实力从起兵之初的800人,到攻下南京后至少也有十余万人,整个天下没有人能与朱棣争天下了,连皇帝朱允炆都失败了,还有谁呢?

明朝初年镇守边境的都是朱元璋的子孙亲戚,实力最强的是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但是宁王朱权已经被朱棣控制了,朱棣算是天下最强大的藩王,朝廷都不是他的对手,谁有实力跟他斗,朱棣虽然没有控制全天下,但全天下没有人有实力跟朱棣争,南方尽管有很大的地盘,但他们只能忠于靖难之役的胜利者,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再说说明朝的军制,明朝的军队包括京军和地方军,京军就是拱卫生都城朝廷直属军队,在几年的靖难之役中,这批军队大部分败给了朱棣,一部分投降了朱棣,京军基本上在朱允炆手中覆没了,而地方军包括边防军、卫军和民兵,边防军就是以朱棣为首的藩王所率领的军队,而卫军与民兵已经大量被朱允炆征召对抗朱棣。

所以尽管朱棣没有征服大部分地区,但是大部分地区已经无兵可用,朱允炆在南京时还在等他派出去官员到地方招兵,但没有回来,即使有,也是失败,全国的军队不是控制在朱棣手上,就是被朱棣打败,谁敢反朱棣,只有投靠朱棣了,所以尽管朱棣只控制了全国很小的地方,但天下的局势已经明朗了,就是拥立朱棣称帝。

靖难之役之前朱棣是怎么跑出南京的,(装疯吗)

三个方面,一、靖难之役最初的几年,南军损失很大,最初几次战役中,耿炳文、李景隆皆大败,部队大量消耗,南京城破之时,朱允文宠信的几个人,齐泰、黄子澄等都在外募兵,可见其兵力状况;二、朱棣此番绕开济南,战略上出人意料,可以说南军情报战做的很差,反应也不及时,只有平安盛庸带兵追击,其他勤王军队就跟没有时间了;三、朱棣这个战术只是占了先手,但是盛庸的阻击做的不好,接连战败,加上南京有内奸,所以朱允文就完蛋了。其实以南京城之坚,攻下来谈何容易。

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呢?

靖难之役 从北京打到南京的 朱棣在那当的皇帝, 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儿子,是有皇位继承权的。

当时朱棣是打着靖难的旗帜打到南京去的,也就是说他不是去抢皇位,而是因为有人把年幼的皇帝蛊惑了,打着皇帝的旗号乱发指令,朱棣是去清君侧的。(当然事实不一定是)

朱棣打败了那些奸臣的部队后,南京就投降了,然后朱棣去拜了朱元璋,然后去找建文帝,但是找不到了,所以就百般无奈的继位了。

所以从当时的局势来说,除了少部分知道真相的人之外,大部分老百姓是以为朱棣是救了国家,建文帝又不知是烧死还是被坏人掠走了,国不可一日无君,朱棣理应成为皇帝。那些宁死不屈的人都被灭了,比如那个被灭了十族的方孝孺。

所以从政局来看,朱棣是名正言顺的继位了,也就不存在继续抵抗的事。(你可以想想,好比你在家看电视,突然说某某继位了,你会不相信吗

朱允炆被朱棣围困,手握40万大军的梅殷为何不去救援?

朱棣为何不敢进南京城?其实原因很简单,朱棣心里清楚得很,这南京城进去容易出来难。而且要纠正一点,朱棣并不是在南京城外,还是在淮安就没有继续南下。过了淮安就是淮河,过了淮河还想北上逃跑,那可就不太容易了。至于朱元璋为什么会让朱棣南下,还要从他的三哥晋王朱棡说起。

北境双雄:晋王和燕王

自从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朱标死后,如何平衡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和文武大臣的关系,就成了朱元璋头疼的难事。最终他的选择是清除以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和凉国公蓝玉为首的武勋集团,将军权分散到自己儿子的手上。

当时在北方蒙古方向,由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为双核心,辅以代王朱桂、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谷王朱橞作为帮手。西北一带交给嗣秦王、肃王和庆王。西南一带交给蜀王和岷王。湖广一带交给楚王和湘王。在晋王和燕王身后,还有周王和齐王作为支撑。

作为这个体系的重中之重,晋王和燕王手上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当时山西属卫将校悉听晋王节制,北平属卫将校则悉听燕王节制。二王也在朱元璋的指示下频频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对北元残余势力进行威慑甚至直接打击。可以说,这个体系是朱标死后,朱元璋所能留给朱允炆的最重要遗产。

但是洪武三十一年三月晋王突然去世,年仅41岁,此时距离朱元璋驾崩已经不足三个月。老朱在自己健康状况江河日下的之时,惊恐地发现一手打造的北境由晋王和燕王互相牵制的恐怖平衡没有了。谁能制约一家独大的燕王?皇太孙能对付得了他的这位四叔吗?

包围燕王

经过一番考虑,朱元璋先是让朱棡的儿子朱济熺袭封晋王。随即在四月九日告诉燕王今秋蒙古军队将南下侵扰大宁以及开平,让他早做准备。老朱接着越俎代庖,大手笔帮朱棣安排好了军事调动。

可西凉召都指挥庄德、张文杰,开平召刘真、宋晟二都督,辽东召武定侯郭英等会兵一处。辽王以都司及护卫马军悉数而出,北平、山西亦然。步军须十五万,布阵而待令。—《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七》

庄德、刘真、宋晟以及北平、山西和辽东三都司的军队倾巢而出,朱元璋同时要求武定侯郭英居左,庄德居右,燕王本人则和代王、辽王、宁王和谷王居中。这样一个布阵,等于三大都司的军队将几位亲王牢牢地夹在中间。你说是保护也罢,监视也罢,看你怎么想。

五月八日,《太祖实录》记载"上不豫。"所谓的不豫,就是天子有病的讳称。仅仅四天之后,洪武朝后期最受朱元璋信赖的左军都督杨文被紧急派往北平,接管北平都司及行都司兵权。同时郭英也收到敕书,朱元璋催促他速速出兵。

五月二十九日朱棣接到一道敕书,里面对他进行了夸奖:"朕之诸子,汝独才智克堪其任。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这当然是朱棣日后修纂《明太祖实录》时想要告诉我们的意思。但是,笔者怀疑就在这道诏书中,朱元璋将朱棣召回了南京。

第四子来未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十日,南京皇宫西内,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已经气息奄奄。在弥留之际,老朱依然在问左右之人:"第四子来未?"?在迟迟无人敢回答之后,这位农民出身,被称为历史上得国最正的草根皇帝终于驾崩,享年71岁。这里的第四子,当然是指燕王朱棣。

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大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明太宗实录卷一》

根据《明实录》对马皇后去世时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从南京发出敕书到燕王抵达南京,需耗时十六天。如果朱棣在五月二十九日出发,那么算上他从开平出发的额外时间,闰五月十日的时候,朱棣确实应该赶到南京了。

但是我想朱棣在这十天的路程中,一定会将老父亲此前一系列的布置,乃至这次突然召自己南下的意图仔细琢磨。燕王府护卫大军在开平,北面是郭英率领的辽东明军,身边是山西、北平各都司的官军,就像一张大网一样,将燕山三护卫牢牢困在其中。而燕王本人,现在又被紧急召回南京,以朱棣的精明,他会天真到以为父皇是召他去继位的吗?绝对不会。所以他等在淮安静观其变。

可惜年轻识浅的朱允炆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祖父最后一次为自己保驾护航,他和自己的小集团成员听说朱棣抵达淮安之后慌作一团。甚至有一面为朱元璋送葬,一面匆匆登基的荒唐之举。另外根据朝鲜史料,当时朱允炆要求朱棣单骑入京,更是给了对方一个就坡下驴,溜之大吉的绝好借口。真是愚蠢至极,枉费其祖父的一片苦心。

军一人自辽东逃来,本国人也,属东宁卫。以辽东役烦逃还,言:燕王欲祭太祖高皇帝,率师如京,新皇帝许令单骑入城,燕王乃回。还兴师,以尽逐君侧之恶为名。—《李朝实录·恭靖王实录卷第一》

结语:晋王死后,为了防止燕王一家独大,朱元璋在临终前一个月做出了一连串的布置。如果他还能多活几天,朱棣再不情不愿,也一定会乖乖地进入南京城。这个时候皇太孙进退自如,手上有足够多的牌可以打。

再说一句题外话,就在朱元璋下决心召朱棣回京之前,他曾给新任晋王朱济熺下了一道圣旨。这里面通篇没有讲到任何实际的政务,老朱只是给这位长孙讲了一个五代十国时后唐皇帝李存勖的故事。李存勖曾封晋王,他的叔父李克宁谋反,被他亲手所杀。燕王也是朱济熺的叔父,朱元璋的意思,还需要说得更明白一些吗?

靖难之役朱棣只攻破了南京,其他地方不费一兵一卒,为何天下臣服

因为当时朱允炆在南京,梅殷则是在淮安,朱棣绕过了梅殷所在的淮安,攻打进入南京内部,后来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因此朱棣告诉梅殷朱允炆已经死了梅殷也就***了。但是当时的朱允炆其实是没有了下落,虽然有人猜测朱允炆***了,可毕竟没有尸身,因此手握重兵的梅殷因为以为朱允炆死了,所以才没有去救援,选择了***。朱允炆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后,便开始与大臣商议削藩的事情,毕竟他的叔叔们势力太大对他的统治很不利。众藩王们被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搞得脑羞成怒,不愿意被剥削的朱棣选择了反抗。于是朱棣打算带兵攻入南京,结束朱允炆这个小皇帝的统治,朱棣挑了数万精兵便出发了。朱棣去南京的路上路过了淮安,朱棣以进京祭拜为由,希望能够敲开淮南的大门,结果被梅殷拒绝。梅殷何许人也?是朱元璋的托孤大臣,朱元璋知道梅殷忠心,于是给了他兵权,希望他保护好朱允炆,梅殷担心朱棣有预谋,于是拒绝了朱棣。朱棣不愿意与梅殷在淮南纠缠,于是绕远路到了南京。势如破竹的朱棣军队很快便攻破了南京的军防。朱棣为了防止梅殷救驾,派人守在淮安,后来还与梅殷的军队打了起来,此时南京已经沦陷,可是梅殷誓死不从,于是朱棣便派人告诉梅殷,朱允炆已经死了。

但是此时的朱允炆到底在哪里无人知晓,忠心的梅殷得知皇帝已死,于是选择了***。因此,朱棣攻入南京时,梅殷一是不知情,二是脱不开身,后来得知朱允炆的死讯后,便***了,这就是为何梅殷没能成功救援朱允炆的原因。

明朝的靖难之役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明太祖朱元璋死后还没有几年,继任的好孙子朱允炆就开始了削藩,结果这一削反而把自己皇位给削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要说这件事,还得明太祖朱元璋来背锅。朱元璋此人以布衣之身横扫暴元、驱除鞑虏,开创了一个帝国,实在是万世楷模。他在位的时候虽然对大臣极为苛刻严厉,但对自己的儿子那是大方的没得说,每个儿子都分封藩王,而且还让他们掌管封地里的一切军政要务。

建文帝上台以后,却完全没有这种浓浓的亲情观念。刚坐上皇帝就担心自己的叔叔们谋反,于是就开始进行削藩。他这刚一颁布削藩的命令,藩王中最有实力的燕王朱棣就不干了。朱棣也不跟这位年轻的侄子废话,他的想法很简单。你削我,我就打你。就这样叔侄二人之间爆发了改变明朝走向的“靖难之役”。但让人奇怪的是,古代打仗都是一路攻城拔寨,然后杀得四方臣服,就坐上皇位了,这点可以参考朱元璋建国。可是燕王朱棣只是一路南下从北京打到南京就当皇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当皇帝真的如此简单?

朱棣能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人,靠的绝不是运气。

第一,朱棣造反也是分析了形式的,朱允炆继位时,明朝已经二十多年没有打过仗了,开国时的老将不是老死就是被朱元璋搞死。当时南京的朝堂上武将都是一些李景隆这样的二世祖,文臣都是方孝孺这样的书呆子,可谓是一点战斗力都没有。作为皇帝本身的建文帝也是初登大宝,一点威望和根基都没有。而且朱棣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进京,这在名分上勉强说得过去,说到这,明太祖朱元璋将会又一次背锅,原来,朱元璋那时候规定,如果朝中有奸佞,各地藩王可以用“清君侧”的名义进京,驱除奸佞。

第二,当时的百姓经过元末的动荡,好不容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他们认为不管皇帝是朱棣还是朱允炆不都是你朱家的人吗?在这点上连大臣也是这样看的。所以在打仗的时候将军们大多都选择观望,并没有真的痛下杀手,这些将军虽然都是粗人,但也是实打实的老油条。自古丘八吃粮当兵,对于基层的将军而言,谁当皇帝并不会影响到自身,所以这些人更加不会用心“勤王”,卷入到***的内斗之中。

第三,就是各地的藩王们了,他们和朱棣都是亲兄弟,朱棣排行老四,由于前面几个大哥已经都死完了,朱棣已经是长兄了。但和朱允炆却是叔侄关系,血缘上和朱棣更近。而且,朱棣也不是外人,他当皇帝,明朝的江山还是老朱家的。其次,朱允炆的粗暴撤藩,搞得叔叔们***自危、离心离德,已经严重损害了这些藩王们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站在朱允炆一边。

第四,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朱允炆不见了。在朱棣攻入南京城后,朱允炆就消失不见了,关于他的下落几百年来可以说是争论不断。有的说他引火自焚了,有的说他出家当了和尚,还有的说他出国旅游去了。不管他到底去了哪,总之人是不见了。建文帝直接失踪,群龙无首,文臣武将就是想反抗也没有效忠的对象啊,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朱棣上位理所当然。

那么朱棣真那么容易就造反成功了么?显然没有,朱棣造反花了接近四年。失败无数次,打得自己都没信心的时候。好侄子朱允炆却给了朱棣一个“勿伤王叔”的免死金牌,可以让他承受多次失败,朱允炆为什么这样做,不得而知。你要说朱允炆仁慈念及亲情,那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在搞朱棣之前,他已经削了好几个叔叔,其中还逼得湘王举家自焚。既然已经开了这个头,还在对朱棣的战争中下达“勿伤王叔”的旨意,真可谓既想当“”,又要“立牌坊”。

标签: #朱元璋

上一篇云南旅游的两条线路,云南两条经典旅游路线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