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景点传说,北京景点传说图片

tamoadmin 0
  1. 北京酒仙桥的传说是怎样的?
  2. 北京天坛的经典传说民间故事
  3. 颐和园有什么传说故事
  4. 京华物语丨从什刹海到白云观,北京城的这些传说你听过吗?
  5. 北京桃山有什么传说?

什刹海在北京鼓楼的西南方,是天然湖泊,其水面宽阔,四周有高大的柳树、槐树、杨树,风景极其优美。

什刹海的刹字,在北京人嘴里念快了,就跟"季"、"价"、"窖"差不多了,因为这个,就有了沈万三挖十窖银子的传说,什刹海也有了"十窖海"的别名。

相传沈万三是元朝末年的苏州人,因在家排行老三,所以人们叫他沈万三,其实,他叫沈富,是江南第一富豪,明朝初年他替朱元璋修了三座城门,后被朱元璋嫉妒而了。这当然是南方的传说。

北京景点传说,北京景点传说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下面讲讲北京流传着的关于沈万三的故事。

提起沈万三来,老北京人都知道,他是"活财神"。活财神应该是很有钱的了,可是他却身无分文,衣衫褴褛,那么,为什么叫他活财神呢?原来,他知道地下哪里埋着金子,哪里埋着银子。只是,他平常说不出来哪里有金子,哪里有银子,只有当人们把他***打一顿,他受不了的时候,胡乱一指,指到哪里,哪里肯定有金子或银子,并且,打得越厉害,从他指的地方挖出的金银就越多。

可是平民百姓和他的亲人都不会打他,因而都很穷。

这一年,皇帝要修建北京城了,但他又不情愿花国库的钱,就跟大臣们商量怎样才能省钱的法子,大臣们都说这片苦海幽州,恐怕弄不出很多钱来,但皇帝不管,仍然叫大臣们献策。

后来,有人把沈万三的事,告诉了皇帝,皇帝高兴了,吩咐马上把沈万三给抓来。

官兵来到沈万三家,一个穷酸老头从屋里出来说自己就是沈万三,官兵们看见他的落魄寒碜样儿,心里直犯嘀咕,但还是带他去见皇帝去了。

沈万三被带上金殿,皇帝一瞧,就纳闷了,心里想:就是这么个穷老头子呀?他会是活财神?靠得住吗!于是问他吧:"你叫沈万三吗?"

"我叫沈万三。"

"你知道哪里有金和银吗?"沈万三说:"我不知道。"

"不知道?"

"不知道。"

皇帝急啦:"你不知道哪里有金银,你为什么叫活财神?"

沈万三说:"那是别人硬乱叫的,我根本不是活财神。"

皇帝雷霆大作,一拍桌子,说:"你不说实话,把他拉下去,给我***地打!"

武士把沈万三拉到殿下,***地打起来。沈万三嘴里嚷着:"我真不知道呀!别打啦!""不知道就打。"直打得沈万三血肉模糊,这时候,沈万三实在忍受不了疼痛了,喊了一句:"别打啦,我知道哪儿有银子。"

武士住了手,皇帝说:"带他挖去,挖不出银子来,再打!"

沈万三带着官兵,走到一块空地上,往下一指,说:"你们就在这里挖吧。"

官兵们就在他指的地方挖起来。不久果然挖出来十窖银子来,一窖是48万两,共计480万两。修城的银子挖出去,这里就成了大坑啦,大坑后来有了水,就叫了"十窖海"。也就是现在的什刹海。

北京城修起来以后,皇帝贪欲更大了,他想得到更多的金子和银子,就又派人把活财神沈万三抓来啦。

这回,皇帝打他打得比上次更狠了,沈万三被打得几次昏死过去,他一看命都快保不住了,就带着一帮官兵,出了安定门,往西北走到一片大空地,指着这快地说说:"这里有九缸金子,十八窖银子,可是得有马兰花才能开得了窖子"。

官儿下令:"赶快找马兰花!"可这片空地寸草不生,那里有马兰花呀!官儿怎么也找不到,大声地喝斥沈万三说:"你这个***,明明知道这里是一毛不发之地,却说要找马兰花,这不是存心和我们作对吗?走咱们见皇上去。"

官兵把沈万三又带到了皇帝那里,皇帝知道了这回事,恼羞成怒,大吼道:"把他给我往死里打!看他说不说!"武士们紧一阵慢一阵地打那沈万三,他们盼着沈万三说出九缸十八窖的另外的钥匙来,好让他们的皇帝高兴。

没想到沈万三年事已高,早已经不住这样的毒打,武士的板还没打几下,他就两眼一翻,两腿一伸,一命呜呼了。沈万三死了,皇帝贪婪的梦想落空了。

北京酒仙桥的传说是怎样的?

1 万寿山佛香阁

说当年皇上想在海淀这片风景秀美的地段造大园子。

最早是乾隆皇上,人家说这万寿山下是个古墓。

是明朝某个王妃的墓,动不得。

一是由祖宗入关后的遗训,说是前朝墓地的一草一木都应保护,因为咱们旗人入关时,是从李自成手里得的天下,跟前朝没那么大的仇恨。

二号称这妃子当年可不是善主,她的墓动不得!乾隆爷听了,说怕什么,给我挖喽。

底下人哪敢不从,当然只能挖,谁知一挖挖出了乱子。

乾隆爷亲到现 场一看墓的大石门已被挖开,可是门里面刻着八个大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乾隆爷一下就吓坏了。

赶忙命人把土都盖回去,并在万寿山上盖一大庙镇 住着不冥的鬼魂!这就是佛香阁了!

2 故宫

传说,刚解放那会,故宫博物院晚上巡查保卫的人员经常看见有种奇怪的动物,说像老鼠但特别大,说像猪又跑的奇快。

人说这是皇族养在东西宫内镇宫之兽。

后来好些人想抓住一两只,但这快六十年了,看见的人越来越多,却没人真正抓住过一只!想来真是神奇。

故宫作为游览胜地,每天接待着国内外上万名游客,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知道这座紫禁城里面包含着另一种内容…… 有个人以前在故宫看门,据那个人说每天晚上都能听见有人在奏乐,而且有时能看见宫女太监排队走过。

那个人家的孩子身体都不好,老人都说是因为那人受的阴气大,影响了下一代!

不仅仅这样,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故宫里有很多院落都是被封起来的!不对游客开放,其实每一个府第都发生过用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解放前还没有封的时候,在这些地方死了很多人!不是无故消失就是命亡,但始终是离奇得查不出原因,不过有一个共同点:死后如果还能见着尸体,那么尸体都没有脸皮。

更慎人的就是一口井,平日白天的时候往下看,井底就是一些石头,杂草什么的,但每到晚上12点后往下看,只要天上有月亮,你会看到井底出现的不是石头,杂草,而是水,水上倒映的却不是你的面孔……

当然也有科学人员解释了:故宫能看见宫女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宫墙是红色的,含有四氧化三铁,而闪电可能会将电能传导下来,如果碰巧有宫女经过,那么这时候宫墙就相当于录象带的功能,如果以后再有闪电巧合出现,可能就会像录象放映一样,出现那个被录下来宫女的影子。

不管怎样,想想故宫里那些长长窄窄的过道,长满荒草的墙头,如果晚上一个人走在那,突然看到前朝的宫女太监向你走来,就算再有科学依据,我也会吓破胆滴……5点,是故宫关门清客的时间。

据说,那个钟点是故宫阴气最重的时刻。

很多游人都感觉到,即使是在闷热的夏天,5点的故宫也会让人感到一种阴冷……

北京天坛的经典传说民间故事

酒仙桥位于北京市东北,过去是一个偏僻的地方,关于"酒仙桥"这个地名的来历,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呢!

许多年前,这个小村庄里有一条河,为了交通便利,人们在河上架了一座桥。可桥建成了却没人第一个通过,因为人们担心自己福气小,为桥带来不利。

大伙都站在岸边观望,一直到太阳落山,远远地走来一个推独轮车的老头儿。老头儿胡子已花白,他精神矍铄,推着的小车两边各装两篓酒。他推着车一个劲儿地往前走,到了桥边毫不迟疑地把小车推上了桥。

小伙儿见了都笑着说:"这个老头儿真了不起,那些酒足有四百斤呀,他可是个有福之人!"

正在说话间,老头的小车已到了桥顶,话还没落音,只见小车向右一歪,两篓酒就咚咚两声,越过桥翅儿,掉在河里啦。

大伙儿急了,忙说:"糟糕!赶快捞!"可那个这花白胡子老头儿,连瞧也没瞧,飞快地推着小车,过桥就无影无踪了。

大伙儿都议论:两篓酒掉在河里,连瞧都不瞧一眼,真奇怪!

有细心的人说:"这老头儿真也不起,两篓酒在车的一边也能推得走,要换是别人早就翻车了,他不会是位神仙吧!"

正在这时,河水里泛出一阵酒的清香,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酒啊!"忽然有人提议:"咱们这座桥就叫'酒仙桥'好不好?""好!""好!"众人都同意。

从此以后,酒仙桥河里的水总是有一股酒香,有爱喝酒的人,还以河里流的是酒呢!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几十里外的人都知道了。

有一天,来了一个黑胡子老头儿,担着一篓酒和家具,在河边上,搭一间小棚子,就卖起酒来,他还挂上了"真正净流老烧酒"的招牌。

黑胡子老头儿的生意特别好,可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就犯起疑惑来:他天一亮就卖酒,天黑了才收摊,这一篓酒,怎么能卖这么长时间?这么些日子啦,怎么没看他贩酒去啊?众乡亲开始暗中监视他。

第三天,一个小伙子,一边在河边遛弯儿,一边观察着黑胡子老头的一举一动,但没有任何发现,可第二天,黑胡老头儿推说生病了老早就收摊了。

小伙子更疑心了,到了晚上他老早在河边的地里,暗暗地观察。

三更时,老头出来了,看看四下无人,说:"好月亮啊,广寒宫里的兔子,喝了我的老烧酒,也得说个好字!"高粱地里的小伙子,知道这是黑胡子老头子使声儿,试探试探四外有人没有?他就仍旧一声不响地趴在高粱地里。

一会儿功夫,黑胡子老头儿进棚子提着酒篓、舀子,走到河边,四外张望了一下,就舀了多半篓河水回去。

小伙儿把一切都告诉乡亲们,准备明天一起跟黑胡子老头儿算账。

第二天一大早,小伙子和乡亲们便直奔黑胡子老头的酒棚子。进去一看,竟然有三个老头儿:黑胡子老头儿,推车过桥的花白胡子老头和一个白胡子老头。

大家一看惊呆了,忙说:"你不是那个酒仙吗,你怎么在这儿呢?"

白胡子老头儿听了笑而不答。只见那个雪白胡子的老头儿,边摸着二尺长的胡子边笑着说:"这个花白胡子往水里兑酒的,是我的儿子。"又一指那黑胡子老头儿说:"这个往酒里兑水的,是我的孙子。哪有什么神仙!"说着雪白胡子老头儿带着儿子、孙子担着酒篓、家具走了。

从此以后,酒仙桥的河水,再没有酒味啦,而酒仙桥一带卖酒的,谁也不敢往酒里兑水,据说是怕当雪白胡子老头儿的儿子、孙子。

颐和园有什么传说故事

天坛 传说 是北京市的传统民间文学,对保护北京北京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北京天坛的传说 故事 ,欢迎阅读!

北京天坛的传说故事篇一

 在早年没有天坛以前,这里还没圈在城里以前,这里也是一大片黄土地,住了好多庄稼户,他们也是耕种锄刨的打地里找粮食。在这里,住着一家姓张的庄户,老头子死了二年多了,光剩下一位老大娘,老大娘没儿子,只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大闺女,母女俩过着这缺人少钱的苦日子。老大娘因为思念丈夫,又发愁没人给她们种地,日子一多,就生了病了,病一天比一天沉重,老大娘着急了,张姑娘更着急了。请了好多位医生,吃了好多的药,怎么也不见效。就在秋天庄稼收净了的时候,张姑娘打好了主意:到北山去找灵药。还是在她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给她说故事,说北山的老山老峪里,灵药可多了,只要不怕爬山,找到这种灵药,什么重病都能治得好。张姑娘早记在心里了。这时候,她要到北山去找药了,就告诉了妈妈,妈妈不放心,说:?你一个小姑娘,怎么能走这么远的路呀!?张姑娘说:?妈放心,我会一路上小心留神的。?她托咐了隔壁的一位大娘,替她照管妈妈,她带上干粮,就出门到北山找灵药去了。

 出了家门,张姑娘发愁了:北山在哪里呢?她想:北山一定在北边,朝北走吧!走了一天,看见山了,又走了三天,还没到北山,可是,张姑娘瞧见的山,到底是越来越近了。这一天,来到了一座山口,张姑娘正想:是不是进这座山口呢?就瞧打山口里,走下一个白胡子老头儿来。老头儿瞧见张姑娘,乐了乐说:?姑娘,你一个小姑娘,到深山老峪里干什么去呀?张姑娘就把妈妈怎么有病,自己怎么要到北山找灵药的事,说了一遍,说完又问白胡子老头儿:?老爷爷,这出里有灵药吗有,有。?老爷爷,上山怎么走呀?白胡子老头儿笑了笑,回手向山里一指,说:?小姑娘,你打这儿上山,左拐七道湾,右拐八道湾,饿了吃松子,渴了喝清泉,瞧见地上天,灵药到手边。?张姑娘听老爷爷象唱曲似的说话,她心里明白了,就是不懂什么叫?瞧见地上天?,刚要问老爷爷,那白胡子老头儿早就出了山口,走得很远了。张姑娘上山吧,她真往左拐了七道湾,往右拐了八道湾,饿了捡些地上的大松子吃,渴了就趴在山泉旁边喝点清水,□了就在山坳里睡一觉,醒了还是往山上走。记不得走了几天了,这一天,张姑娘走到一个小山顶上了,山顶上有一个小水池子,池子里的水清极了,天上的一缕缕白云,都照到池子里了。张姑娘正在这里***,就听见身背后有姑娘们说话的声音。张姑娘一回头,瞧见两个小姑娘朝她走来,一个穿的是一身雪白色衣裳,一个穿的是一身淡**衣裳,上面绣着白梅花,长得可美丽了。走近了,那个穿白衣裳的姑娘笑了,说:?姐姐,发什么愣?不认识我们这?地上天?吗?张姑娘一听说?地上天?,高兴极了,说:?姐姐们有灵药吗?快救救我妈妈吧!?穿花衣裳的姑娘说:?姐姐不用说了,白胡子公公都告诉我们了。我这里有一口袋灵药,回家熬成膏子,给大娘吃了就好了。?说着,递过一个小口袋来。穿白衣裳的姑娘说:?这口袋里,还有灵药的***呢,大娘病好了以后,姐姐可要把这些***撒在地边上,让它自己生长,再有得了大娘这样病的人,就不怕了。?穿花衣裳的姑娘说:?姐姐赶快回家吧,我们不送姐姐了。白妹妹的话,姐姐要记住了!?张姑娘千恩万谢地向两位姐妹道了谢,回身向山下走了去。走了不远,张姑娘真舍不得这两个好心的姐妹,她想再瞧瞧这俩姐妹,她回头一瞧,哪里还有穿白衣裳、穿花衣裳的姑娘?只见一只白鹦鹉、一支梅花鹿,打?地上天?那里正往西飞呢,跑呢。

 说也奇怪,张姑娘来的时候,走了七天并八夜,回去的时候,很快就到了家。张姑娘到了家,就把灵药熬了,给妈妈吃了,没过几天,妈妈病好了,张姑娘和邻居们都高了兴。张姑娘把口袋里的灵药***,撒遍了这一块土地的地边上,春天出了深绿色的嫩芽,夏天又长成了灵药,秋天灵药又结了***,一年比一年多。妇女们有病的,便照着张姑娘传的法子,熬灵药治好了病。灵药叫什么名字呢?大伙儿说:?好心的张姑娘,千辛万苦地给妈妈找来了灵药,给妈妈治好了病,咱们就管它叫益母草吧。?益母草?的名字,就流传下来了。

 后来,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北京有了?皇上?了;也不知道传到哪一个?皇上?的时候,这个?皇上?要拜求?老天爷?保佑他了,就在这块长着益母草的土地上,盖了一座天坛。天坛盖成了,天坛里的空地上,还长着茂盛的益母草,皇帝老儿生气了,说:?我这拜天的天坛里,哪许这么长野草,全给我拔了去!?这时候,有一个他妈妈吃过、他老婆正吃着益母草的大臣,就跟皇帝老儿说:?皇上,这不是野草,它叫龙须菜,皇上不是龙吗?要是把它都拔净,皇上您就不长胡子了。?皇帝老儿怕不长胡子,天坛就留下了益母草。打这儿起,益母草的嫩芽,就叫了龙须菜。

北京天坛的?传说故事篇二

 景物传说或风物传说,在中国特别发达。老百姓把自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赋予灵性,创造出美丽动人的传说,成为地域 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坛的景物也一样,成为老百姓口头创作的重要题材。对于北京地区的老百姓来说,天坛是皇帝与天对话的地方,是个神圣而神秘的地方,所有的建筑都充满了神奇色彩,每座建筑的构成都由?天?主宰,体现着?天为阳,地为阴?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天坛景物传说题材的天坛建筑群大多不是自然物,而属于人造物,工匠们把建筑科学与人文理念融为一体。我们看到,天人感应观念的融入,为天坛的景物传说涂上了一层神奇和神秘的色彩。

北京天坛的?传说故事篇三

 ?坛根儿?是北京老百姓对天坛周边地区的称呼,以天坛为中心,北有金鱼池、西有天桥、东有法塔和四块玉、南有筒子河,这些地方俗称?坛根儿?,历来都是普通劳动者的聚居之地。在这里流传的传说很多,如《金鱼池和龙须沟》、《龙晴金鱼》、《沈万三脚跺金鱼池》等,反映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被称为?坛根儿?的天坛周边地区的一些传说,被逐渐附会、纳入、融合或兼并到了天坛传说的系统中,从而丰富、扩大了天坛传说的内容和领地。从?坛根儿?的传说中,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天坛传说中神圣性的部分,受到现实生活变革的制约,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而属于世俗性的部分,则逐渐扩大,越来越多。

北京天坛的?传说故事篇四

 历代帝王天坛致祭活动的逸闻轶事,近现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行迹,历来成为市民的街谈巷议,在坊间广为流传。在这类传说中看到的乾隆、光绪等封建帝王,都是民众通过一两件事情来展现,而不是对这些人物的整体描写,不可避免地偏离人物或史实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虚构。但在这些传说里,老百姓对这些人物有自己的褒贬评价,有时不免黑白分明, 脸谱 化了,但他们所表达的无疑是平民的立场和观点,跟正史不会一样。而这正是这类传说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1. 北京天坛游记作文

2. 北京天坛游记作文800字

3. 北京天坛资料简介

4. 北京天坛公园游记作文500字

5. 北京天坛导游词

6. 北京天坛公园游记作文

京华物语丨从什刹海到白云观,北京城的这些传说你听过吗?

1、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

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

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复建设,突出了“耕”与“织”的景题寓意。这里景色优美,如仙境一般,已对外开放。

2、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进一步把外湖分为两个部分。把湖水分成里外湖主要是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后,达到“山环水抱”的格局。

为什么要山环水抱?“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传统风水的一条重要定律。传统风水的本质是强调对人身心有益的感受

因此,在传统风水里,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连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桥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肠之曲。而曲意味着什么?含蓄、环抱、积蓄、有情,然后必然有勃勃生机。所以要“山环水抱”。而乾隆深谙此道。

3、话说在昆明湖的南湖岛上,原本有一个三层高的阁楼建筑叫做望蟾阁。而在北面万寿山上也有一个很高的阁楼建筑叫做佛香阁,正好形成南北对应。但是望蟾阁后来变矮了,这事怎么一回事呢?

250多年前,乾隆帝要西郊修建园子,这个时候,有一个叫阿里衮大臣一心想讨好乾隆,在湖广当差的他想到湖广地区最有名的当然就是黄鹤楼了,于是他就自己拿钱,在湖北购了些木材,按照1:1的比例样子做了一个仿品。

做成了以后,运到南湖岛上再组装。这就是后来的望蟾阁。由于当时工匠们没有把地基打牢,造成建筑沉降,为此乾隆皇帝还责罚一批相关人等。

后来到嘉庆皇帝当政,当他看到倾斜的望蟾阁,于是下令拆毁重建,由过去三层改建成了一层。但是1860年的时候涵虚堂也被英法联军烧了,烧了以后,慈禧重建的时候,便按照嘉庆年间的样子原样重建涵虚堂。

4、慈禧建颐和园时,她想学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下手谕: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就还要有牛郎和织女了。

于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上,安置了一头铜牛,用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从此以后,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望着“织女”。有一年的七月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会织女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

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到湖里,然后朝着织女亭的方向游过去了。怎奈昆明湖太大了,这头铜牛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再也出不来了。?

有人将这件奇事禀报了慈禧。她起初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呵!于是又派人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安在原来的地方。怕它还会跑,又用铁链子将它锁上。?

赶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这第二头铜牛又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慈禧忙差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前去将它拉住。这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拉断了。

这时候又有人找来了更粗的铁链子,七手八脚总算将铜牛锁住了。从此昆明湖边上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不过,这已经是第二只了。头一只呢?至今还在昆明湖底下呐!

5、万寿山的命名,是在230多年以前,乾隆为他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时决定的。万寿山原名翁山,相传有一老人在山麓曾挖出一个石翁,所以取名翁山。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石翁遗失了,但翁山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着。

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乳娘助圣夫人罗氏,曾在翁山之阳背山面水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圆静寺,其旧址即今日颐和园内排云殿所在的地方。

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正值“乾隆盛世”,这一年正好是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孝圣”皇太后60岁生日,乾隆为了表示他的一片孝心,于这一年将翁山改为万寿山。

北京桃山有什么传说?

《老北京述闻 传说故事》,黎晓宏 总主编,杨良志 主编,杨劭劼 编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1月版。

什刹海:“活财神”沈万三与“十窖海”

什刹海在北京鼓楼的西南方,有着极其宽阔的水面,四周种着许多高大的柳树、槐树、杨树,风光秀丽。夏天,人们在那里可乘船可散步;冬天,人们可以在银白色的冰面上做各种活动:坐冰车、滑冰、打冰球……

什刹海由前海、后海、西海水域以及沿岸名胜古迹和民居组成。这里的胡同和院落组成了老北京丰富多彩的文化样态。

什刹海,有不少人把它写成“十岔海”。看一下区域地图,周围胡同肌理真是七横八岔,名称上叫“斜街”的就有不少。什么烟袋斜街、白米斜街、马尾巴斜街(现在改叫东不压桥胡同)……还有许多虽不叫什么斜街,但净是东倒西歪斜不拉的胡同,如鼓楼西大街、一溜河沿、石碑胡同、甘水桥、北官房胡同、南官房胡同、羊角灯胡同、马王庙街……看来叫该地区“十岔海”是有理有据的。

什刹海,也有人把它写成“十刹海”。用“十”表示了数量,“刹”又表示了庙宇。“十刹海”表示了该地区的庙宇之多。比如什刹海寺、净业寺、广化寺、龙华寺、慈恩寺、汇通祠、火神庙、关帝庙、广福观……

什刹海,当地老人又常常说成“十窖海”,这是因为受传说故事的影响,说是这块地曾掘出活财神沈万三的十窖银子……

什刹海在地安门以外,并不属于皇城,在清代属正黄旗驻地。《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神韵。

咱们就讲讲活财神沈万三的故事吧。

提起沈万三,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他的,那可是一个“活财神”呀!“活财神”这个称号把沈万三叫响了,可是他手里却一个钱也没有,整天穿得破衣拉撒的,像个乞丐。那为什么叫他“活财神”呢?是因为他知道地下哪个地方埋着金银财宝。但沈万三是个怪人,平常也说不出哪里有金银财宝,但一挨人狠打,他疼得胡乱一指,你就顺着他指的地方挖吧,准有宝物:不是有金子,就是有银子。

这一年,皇上要修北京城了,先得把钱备好了才能够弄材料、请人工呀!可是国库里也没有多少钱了,全被皇上成天价花天酒地、吃喝玩乐给挥霍了。皇上命大臣们在北京“就地取财”,必须弄到大量的银子来。

一个大臣献计给皇上:把“活财神”沈万三找来,保准能找到埋在地下的财宝。皇上立刻下旨:带沈万三来见他。

大臣带着几个卫士一路打听着找到沈万三的家。刚到门口,大臣和卫士都愣住了,不光不是高门大院,连个像样的门都没有,一扇破篱笆门已歪倒在地上,院里一间破草房低矮乌黑,简直就像个窝棚。再看沈万三这个人,原来就是一个穿一身破衣裤弯腰驼背、面黄肌瘦的老头儿。既然说他是“活财神”,那就带走吧。大臣和卫士押着沈万三去见皇上了。皇上一瞧见这“活财神”—沈万三,心里犯了嘀咕:这么一个穷老头儿,怎么能知道什么地方埋有财宝呢?

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湖州南浔人,后迁居苏州周庄。元末明初商人、巨富。民间传说他有一只聚宝盆,不管将什么东西放在盆内,都能变成珍宝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财富多到不可胜数,生财聚财技巧高超。

皇上先审审他。皇上问:“你说说哪儿有金子?哪里有银子?”沈万三战战兢兢地说:“万岁爷呀,我不知道呀!”皇上火了:“那你为什么叫‘活财神’?”沈万三嘟囔着:“我不是‘活财神’,是人们这么叫的呀!”皇上怒了,命令武士把沈万三拉出去打他一百大板!

不容分说,武士把沈万三推倒就打,噼里啪啦打得够呛,沈万三怎么求饶都不行。皇上传出话来:只要他说出哪里有财宝,就能免他遭打。沈万三知道怎么也躲不过去了,心想干脆我带他们到外面走一走,再指个地方吧。于是沈万三带着一行兵将走走停停,走到什刹海这个地方,沈万三也走累了;得了,就这儿吧!他指着这块空地说:“这儿的地下就有财宝!”一行人将信将疑地动手挖了起来。谁料到刚掘地不足一尺,竟真的发现了银子!再挖再挖,挖出十窖白花花的银子,一窖是48万两,总共480万两!沈万三立功了!

元末明初的束腰十两银铤。银铤作为古代的流通货币,被国家储备、民间窖藏,甚至作为上贡、进奉的礼品,因其形状类似猪的肾脏,百姓俗称“猪腰银”。

钱备好了,北京城很快地修起来了。这埋银子的地方,被挖成了一个大坑,大坑后来有了水,就叫“十窖海”。多年以后建了庙,于是改叫“什刹海”了。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里有个财神殿,民间有说里面供的财神老爷就是北京的那个活财神—沈万三哪!这么说起来,北京人倒应该感谢这位财神爷。

分钟寺:打更师傅与“分钟”

北京外城南面有三个城门,中间永定门,西边右安门,东边的那个门,叫“左安门”,俗名叫“江擦门”。出了左安门,往南偏东一点儿,有三四里地吧,那儿有一座庙就叫分钟寺。为啥叫这个名字呢?

传说这寺庙里有一口奇怪的钟,打起这钟来响声悠长,传遍四面八方,听到钟声的人多了去啦!但奇怪的是:听钟声的人,是一个人听到一个样儿,个个不相同。而且这个钟声不像是钟声,倒像是有人在耳朵边说话似的。如果勤快的人听了,那是在说:“不忙!不忙!”如果懒惰的人听了,就是在说:“下炕!下炕!”如果牧童听了,像是在说:“放羊!放羊!”在春天,农户听了,是在招呼大家:“倒仓!倒仓!(把仓里盛的粮食全取出来,晾晒之后,再装进去)”或是:“插秧!插秧!”在秋天,农户听了,又变成了“扬场!扬场!”或是“收藏!收藏!”……你说怪不怪呀?这钟咋能打出这么多的声音来呢?

咱们先说说没有这口钟以前,这一带的百姓是怎么掌握时辰的吧!

敲钟击鼓,是古代的一种报时方式,每天早晚撞击。在城楼响起钟声鼓声,既可用来报时,也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方式。图为北京古钟博物馆内陈列的大钟。

当初,寺庙里没有钟,每天就靠一位老师傅手持一副木梆子给大家打更(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锣报时)。

打更的师傅是一位善良的老人,虽然自己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但从不多要一分工钱,只是每日能有口饭吃就行了。他请村民把该付给他的钱一点儿一点儿攒起来,由村里的管事人收存着。老人想的是: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打更又是整夜不得歇息,这是十分辛苦的差事,未必有人能接替他—要是有口钟就好了,找个接班人就容易多啦!老人是要攒钱铸一口钟啊!

老人按点打更从不马虎。时间长了,他走街串巷,把村子里的各家人的情况和脾气秉性都摸透了。他知道谁勤快,谁懒惰;谁家有老人,谁家有小孩儿;谁家是放羊的,谁家是种田的……每天打“亮更”(早晨三点到五点)的时候,他就区别对待啦!走到勤快人的门口,就轻轻地敲几下,意思是这些人不用着急穿衣起床,时间还早!经过懒惰的人的门口,就重重地敲几下,甚至敲上两三遍,一准把他叫醒。这种人往往对打更老人心存怨恨—因为你搅了他的美梦了,但醒了也就能早起干活儿去了。全村的农户,春天、秋天也从“亮更”的梆子声中能听出不同的暗示来。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

打更是古时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辰。更夫是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的人。更夫晚上不能睡觉,要守着滴漏或燃香掌握准确的时间。

村里付老人家的工钱,是越攒越多了,老人家的年龄也是越来越高了。终于有那么一天,老人家走起路来,腿脚有些迟重了。而攒的钱,也足够铸一口大钟挂在村里的寺庙里了—也就是说,打更的人,再也不用手持梆子满村里转悠啦!开始,还是这位老人来敲钟;后来,换成了他的接班人;再后来,接班人又换了新的接班人……但是,多少年下来这钟声总是保持自己原有的声调、原有的意味,不同的人听起来,还是得到不同的提醒。啊哈!这个妙不可言的钟,真是“分钟”啊!

于是,大家把这里的钟叫“分钟”,寺庙就叫“分钟寺”了。

白云观:全真祖庭与“神仙”丘处机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其前身是唐代的天长观。据说是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的此观。观内还有唐代的遗物—一座汉白玉石雕的老子坐像。

天长观在金代曾遭两次火灾,重修改名为“太极宫”。元朝初年,成吉思汗将太极宫赐居丘处机(号长春子)。成吉思汗敕改太极宫为“长春观”。明朝初年,重建宫观,并易名为“白云观”。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又对白云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有彩绘牌楼、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和三清四御殿等,基本上奠定了今日白云观的规模。

白云观历经千年,香火鼎盛,是众多北京人的祈福之地。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了晚清正月时白云观热闹非凡的场面:

白云观,亦初一日开庙,至初八日祭星日,游人始盛,十八、十九两日(丘长春道士的生日,人称会神仙日)为燕九节,游人最多之期,庙西垣外有走马场,半月之间,逐日比赛……

如今,说起白云观,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摸石猴”“打金钱眼”。

白云观自创立之始就属道教的大型十方丛林,斋醮活动则是其重要的宗教活动内容。金、元、明、清时期,这里经常奉皇帝之命举行隆重的宗教活动。

白云观的山门,最有名气的要数门洞上早已被人们摸得油光溜溜的石猴了,据说摸摸这个石猴能消灾增福,因此每年春节庙会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排着长长的队去摸石猴。

其实白云观共有三只猴呢!

第一只,镌刻于山门的斗拱东侧的浮雕,被大家争着摸的那个两寸大小的石猴浮雕。

第二只,在山门西侧的“八”字形影壁须弥座顶端的束腰处,整幅图案是一棵大树,树上满是果实,树下有一匹奔马,马前有一只一臂高举、手中托一个巨大物件的猴子。

第三只,在庙后东院雷祖殿前的“九皇会碑记”底座花纹图案中,一棵松树下有一只猴子,手中用力托着一枚蟠桃。

这三只猴子的位置很分散,特别是第二、第三只不易找到,因此民间总说“铁打白云观,三猴不见面”。

打金钱眼,是在一进山门就看到的窝风桥处。窝风桥立在一个无水的池子上,因为传说全真道始祖吕洞宾在陕西甘水河的桥上遇仙得道,所以全真道的观内都有干水池和石桥。这石桥是南北向的单孔石桥,桥洞口挂着个巨大的金钱模型,钱眼中有口铜钟,上书“钟响兆福”,大家说游人祈福用硬币击钱孔,如果正好打中铜钟,发出当当的响声,那么一年中会诸事顺利,平安吉利。

说起白云观必然要说到白云观的道主丘处机(丘长春),如今还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故事。

有一年,天下大旱,黎民百姓啼饥号寒,军旅缺粮,朝廷缺禄,举国上下惶惑不安。皇上设坛祈天也没奏效,召集天下能人也无济于事。天空依然万里无云,滴雨不下。

皇上又命大臣在皇城四门贴出皇榜,哪个能求下甘露,普救众生,重重嘉赏……过了三天,无人敢揭这皇榜,到了第四天,来了一个老道,童颜鹤发,仙骨神胎,站在皇榜前,扫了一眼,一把揭了下来。皇上限他三天求下雨来。这一天,这位老道站在祈天坛上,手托金瓶,口念真经,挥洒琼浆玉露……不一会儿,风云变幻,乌云密布,一声响雷,甘霖飞洒……这救命的雨一直下了三天三夜。皇上喜出望外,称这位道士为“仙师”,赶紧请他住到宫里,并赏他金银珠宝

丘祖殿中间摆放的巨瓢名曰“瘿钵”,系一古树根雕制面成。传说丘处机的遗蜕就埋藏于殿内此“瘿钵”之下。

这道士便是丘处机。

丘处机呼风唤后住进了宫里,皇上还让他执掌宫里的营造厂、织造厂、金银玉器厂……

皇上、皇后听众人传说丘处机有掐金断玉的神功,就想当面见识见识。丘处机看了一眼送来的金和玉,心中就有数了。他拿起那块玉,一翻手,用力一捏,那玉就成了一个方帽翘,他顺手把方帽翘安在了自己的道冠上。接着,他拿起那块金子,轻轻地对金子吹口气,瞬间金子软得像面团,他一边揉一边像抽蚕丝一样往外抽,随抽随往道冠上缠,不一会儿就织出一顶金道冠!皇上、皇后目瞪口呆。

从此,丘处机被称为掐金断玉,被尊奉为金玉两行的祖师爷。

丘处机十岁出家,十九岁入道,二十岁在昆嵛山栖霞洞拜王重阳祖师为师。此后他潜修多年,儒释道典无不涉读,尤其喜诗歌词赋。

道教祖师制定的不同品级的道士所着法服之不同。图中这尊清早期铜铸像着**戒衣,道袍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

1219年,远在西域的元太祖成吉思汗派他的近臣数人到山东莱州奉请丘处机来见,此时丘处机已七十岁高龄。1220年,丘处机携十八***,跋山涉水,披风沥雪,行经几十国,整整三年,行程万余里,终于在1222年到达大雪山阳坡(今阿富汗境内)。成吉思汗举行隆重庆典,接见了丘处机。成吉思汗向丘处机讨教治国之方,长生久视之道。丘处机答道:“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建议成吉思汗不违天意,不做伤天害理的事,要关心爱护百姓,百姓是国家的根基,要减少无谓的杀戮……成吉思汗深有感触,从此,元代统治者停止了野蛮杀戮的行径……成吉思汗称丘处机为“神仙”,并命手下录其所言,命名为《玄风庆会录》。

本文选自《老北京述闻 传说故事》,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丨杨劭劼

摘编丨何也

编辑丨青青子

导语校对丨柳宝庆

桃山位于八达岭镇往东大约十里处。这座山名的来历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民间故事呢!

故事发生在秦始皇修长城的时候。

陶树沟有户人家,一家五口人,老两口及三个孩子,儿子陶山和女儿陶红、陶花,儿子长得英俊结实,女儿如花似玉。

陶老汉和他的儿子租点山坡地,起早贪黑地劳作。陶妈妈和两个女儿养蚕织布,从早忙到晚,一家人辛辛苦苦地劳作,只能勉强度日。

当陶山二十岁,陶红、陶花十七八岁时,两位老人相继撒手西去,只留下兄妹三人度日。一年之后,秦始皇要修长城,专抓壮丁当劳力,陶山未能幸免。

陶山临走的时候,嘱咐两个妹妹,要好好看家,上山种地,***桑,要结伴同去,以免碰上狼虫虎豹,夜里睡觉要把门插上,他修完长城就回家。兄妹三人洒泪作别。

陶山走后,陶红和陶花天天盼,月月盼,一年了,哥哥还没回来。有一次,姊妹俩问一位过路的老人长城什么时候修完,老人回答说:"早着哪,一辈子也修不完。"

姐妹俩听了伤心地痛哭起来,她们想,长城修不完,哥哥不也回不了家了吗?这日子怎么过呀!陶红首先止住眼泪说:"妹妹,别哭了,哥哥回不来,咱就去看看哥哥吧。"陶花听了,精神一振问:"姐姐,咱真的去吗?"陶红说:"真的去!你不是做梦都梦见哥哥吗?"姊妹俩商量好了,种完地就去找哥哥。

这天,她俩带上了给哥哥的衣服和吃的,就向八达岭走去,走了三天,便看到了人来人往地在修长城。

这时,从山坡上走下两个官差,手里提着鞭子,嘴里哼着小曲:"大姑娘那个十七八,长得那个赛朵花,半夜里偷偷地生了个胖娃娃......"

陶花、陶红听了十分厌恶,正要躲开那两个官差,可是那两个官差就像饿狼见了食一样,紧紧地把她俩盯上了。

这两个官差在工地上是有名的色鬼,他们经常提着马鞭到山下的村庄去伤害良家女子。不想半路上碰见这两个美貌女子,乐得心花怒放。那个胖子把胳膊一伸拦住说:"哎哎,你们要往那儿去?"

陶花说:"到山上。""到山上干什么?""找我哥哥。""你哥叫什么?""陶山。""陶山?就是那个长得圆盘大脸,膀阔腰粗的小伙子吗?""嗯。"陶花点点头。

胖子哈哈笑了:"算是你找对了。他就在我那工段上干活。走我领你们去。"陶花陶红见这俩人不是什么好人就说:"谢谢你们啦,我们自己去找吧。"说完便想夺路而走。

这时,那个瘦的又伸出两臂嬉皮笑脸地说:"小娘子,跟我们走,还怕找不见你哥哥吗!"那个胖的也色迷迷地说:"小娘子,小娘子......"

陶花姊妹俩吓得掉转头就往回跑,可是没跑出三两步,就被那两个家伙一人一个给拽住了。姊妹俩挣脱不出,便急得大喊大叫起来:"救命,救命......"

不远处,正在抬石头的劳工听见有人喊"救命"的声音,愤愤地说道:"哼!那两个挨千刀的色鬼,又在调戏良家妇女了。"

这些人里其中就有陶山,他侧耳细听起女子喊叫声,越听越耳熟,他清晰地听到有人喊:"哥哥快来救我们哪!"

陶山听清了,没错,是自己的妹妹。

陶山对那两个色鬼,早就恨之入骨,没想到他们今天竟然欺负到自己的妹妹头上。他一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抽出橡子般粗的抬石杠,二话不说,便冲过去。

陶山冲到跟前,见两个家伙正拽着陶花、陶红往山上拉。任凭妹妹拼命喊叫,挣扎也无济于事。

"妹妹不要怕,哥哥来了。"陶山举起抬石杠,大喝一声:"牲畜!你活到头了!"边说边***向那个胖子砸去。胖子没来及躲闪,被砸中脑袋,脑浆迸裂了。

瘦子一看不好,撒退就跑,陶山紧追了几步,又是***一杠子,把他送上西天了。

陶山杀死官差,虽解救了妹妹,最后却被随后赶来的总监官给杀了,陶花、陶红看着哥哥的尸体,悲痛欲绝,她们跪在旁边。流着眼泪说:"哥哥,是妹妹害了你,妹妹对不起你!"

她们俩哭啊,哭啊,哭得山上百鸟泣鸣,百花落泪,连太阳似乎失去了光辉。她们哭了三天又三夜,第四天早晨,人们在离陶山不远的石崖下,发现了两个姑娘跳崖***了。

她们的鲜血染红了山坡上的桃花,后来人们为纪念这陶山兄妹,就把这个山叫做桃山,每逢漫山桃花像火焰般开放的时候,人们就似乎听见陶山兄妹在诉说着悲凄、感人的故事。

标签: #天坛